:::
1987
經緯之間 - 羅伊‧坦恩織物展
Between the Warp and the Weft - Textile Art by M. de Rooy-taen
時間

1987.01.10 - 1987.02.08

地點

301

編織藝術遠自中古世紀起即存在於中國、埃及、波斯及其他西方國家。而十字軍東征促使了東、西方文化的直接接觸,東方的編織技巧乃帶給歐洲藝術文化新的衝擊與新的發展。
早期的編織為璧飾、地毯等實用物品,題材則以宗教故事及風景為主。十六世紀以後,因受顏色調和的大型義大利畫影響,織物題材偏重於人物的描述,宗教、神話故事、宮廷生活大行其道,編織作品乃成為「複製品」,編織家們織就一幅幅的盧本斯(Rubens)及其他宗教畫家的作品。
由於工業革命及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手工製產品深受打擊,編織藝術乃開始邁向現代化。編織家們致力尋求化繁為簡的技法,畫面構圖亦取材於畢卡索(Picasso)、米羅(Miró)及馬蒂斯(Matisse)等現代畫家作品。二十世紀初期,經由包浩斯學派創新構圖與提倡藝術與工藝結合及一九六二年洛桑國際織物雙年展的創辦,使編織藝術邁進新的紀元。現代織物家倡言創作的重要性,他們強調織物兼具觸覺及感性雙重特色;他們要以不同的質材,技巧來發抒想像力和創造力。織物不再是懸掛於牆上的裝飾品,己是兼具雕塑與裝置的空間藝術。
來自荷蘭的羅伊.坦恩(M.de Rooy-Taen)女士從事編織藝術創作多年,由於她對藝術的執著不懈,充份體驗編織精義,作品令人稱讚。她以顏色的組合(深、淺棕色、紅棕色、藍……) ,質材的應用(瓊麻、亞麻、羊毛……)及多變化的圖案(方塊、線條、三角、袋形、圈環……),利用綁、結環、捲圈、纏繞等創作,表現時代精神的藝術品。此次,她在本館展出的四十餘件大作,除了懸掛式織物外,更有一件大型的三度空間作品「鬱金香」,另外尚有二十餘件的小型貼布畫,此類小型作品係作者從各種印料如薄紗、絲、棉、天鸝絨、麻、蕾絲等剪下之布塊,以黏、縫等技法,重點式的敘述平日所見所聞而製成。由於她長年居住在東方(土耳其、台灣),故能以敏銳的親察力,捕捉旅居生活所經驗的點點滴滴,幽默而靈巧的表現於布上。除了讓人欣賞她的純熟技巧外,更能博取觀眾的肯定。
謹此,特別感激羅伊.坦恩女士提供如此豐富的作品展出。希望籍此展覽能使國內觀眾對編織藝術有進一步的認識。(來源:經緯之間 羅伊.坦恩織物展,1987.01)

展出藝術家

M. de Rooy-ta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