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本館)迄今辦理的展覽已累積近1,530檔(1983年至2023年10月),而在被視為創館期的第一個十年間總計辦理了665檔展覽,於本館40年來展覽史的發展軌跡當中,約有近43%的占比,數量十分可觀。


「1983-1994展覽資料庫」收錄本館自1983年成立以來至1994年的所有展覽紀錄,在資料庫中除了依年代羅列的展覽清單外,亦透過文獻檔案的整編、分析、研究,梳理出創館初期的展覽機制作為討論的初步框架,在開館之初展覽的辦理項目已有:申請展、徵件競賽展以及典藏展等,此階段雖然尚在摸索、起步,但從引介一系列國際各國各地區現代美術展的策劃概念,仍可看出對於國際展專業性的渴求。


不過,本館展覽機制的演進複雜且多元,要梳理近40年千餘檔展覽,找出型態明確又具延續性的展覽脈絡,實屬不易。有些展覽的展期、展場以及辦理項目,經文宣出版及相關檔案文獻的推演後,出現相互重疊的現象,顯示相關資料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所有相關資訊我們盡可能確認現有資料後列出。







更新日期:2023.11.13

申請展

  • 1983年6月北美館籌備處提出「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審議會展覽審議辦法」,並設置審議展覽作品的「審議委員會」,其任務是針對即將在本館展出的作品進行審議,其中審議的展覽類項包括申請展、個別藝術家邀請展。
  • 1984年8月,最終核定的「美術審議小組設置要點」,在法規的形制上也更趨近「諮委設置要點」,核定版本將審議的範圍擴大了:從原本展覽的審議擴及至典藏作品及收購價錢的審議。而邀請展藝術家資格的相關條文,以及申請展的申請方式的條文,遭到刪除,後被移轉至「展場使用須知」
  • 1986年起正式提供國內外藝術家申請展出,於每年10月及4月由美術審議小組進行審查。
  • 1990年申請展相關條文從「展場使用須知」分割出來,自成獨立的「申請展簡章」。
  • 1990年修改申請展覽簡章,明定凡非屬美術類者,均不受理。同時限制審查通過者,3年內不得再提出申請,並由原先一年兩次改以每年4月份審查一次,通過者展期3-4週,由本館印製請柬及新聞稿,此規定沿用至1996年。


申請展

徵件競賽展

  • 徵件競賽展(open call)是創館初期即開始辦理的展覽項目,包括:國際版畫雙年展、台北市美展、新展望系列等各項的美術競賽獎,其並未列進「展場使用須知」的機制當中,因為是公開徵件,各有其簡章規範以及競賽辦法,包括參加資格、收件以及最重要的評審機制。
  • 以1984年為例,徵件競賽展高達9檔,不過其中不乏有交辦展性質的展覽,而隨著本館展覽專業自我定位的要求提升,之後的徵件競賽展就逐漸固著在台北市美展、國際版畫雙年展以及新展望等競賽雙年展幾個展項上。


徵件競賽展

國際版畫雙年展

  • 1983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辦「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擇定於本館展出,展開推動版畫藝術的新頁。該展旨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加強東西藝術價值之互相瞭解,是國內首次舉辦之國際性版畫展。該展以初、複審兩階段進行,複審評審團邀請多位國際評審參與,成為本館最初建立國際交流的重要聯絡管道之一,也成為藝術界連結國際藝壇的一大盛事。
  • 「國際版畫雙年展」的首屆舉辦名為「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並未冠以第一屆的次序。由於首屆國際版畫展受到國際間的熱烈迴響,文建會決定續辦這項展覽,並從第二屆起正式冠以屆別及雙年展稱謂。第一屆至第三屆由文建會獨立辦理,分為「徵件得獎暨入選作品」、「邀請國外名家版畫作品」、「中國傳統版畫」三類別展出,以呈現不同版畫風貌。
  • 1989年第四屆起,文建會為擴大此展效益,委由本館、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分別承辦。第五屆至第十屆由本館承辦。
  • 1993年第六屆起首次增加素描類徵件,展覽名稱因而擴大成為「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國際版畫雙年展

台北市美展

  • 「台北市美展」是早於本館開館前就已開辦的展覽,在此之前已辦理過十屆,是因應1967年臺北市改制升格為直轄市而設立的。規制上取法省展,但因為經費不足與展出場地的闕如等原因,規模與聲望無法與省展相提並論,還曾一度停辦。
  • 1969年開辦時原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1973年後轉由社教館舉辦,1981年教育局再度負責辦理。
  • 1983年,本館接辦第十一屆台北市美展,並列入開館十大展項之中。


台北市美展

新展望

  • 「新展望」是「競賽雙年展」的泛稱,包括從1984年的「中國繪畫新展望」到1994年的「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而與這條脈絡並行的還有「現代雕塑展(1985年起)」與「現代水墨展 (1986年起)」,自本館開館起,這三項競賽展一直是台灣藝術發展重要的觸媒。
  • 1984年開始,每兩年舉辦的「新展望」競賽雙年展以評審優勝作品的方式對外徵件,開啟「新展望」的脈絡,經評選決定的優勝者,除獲得展出機會外,更有獎金的鼓勵,其作品也納入本館收藏。
  • 1984年5月舉辦「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以「倡導現代美術,以提昇我國現代美術水準」為主旨,徵求對象是45歲以下的藝術家創作,有台灣現代藝術的導師之稱的李仲生即為本展評審。
  • 1986年2月舉辦「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在評審部份,邀請到德國亞士根市美術館亞歷 山大.托內館長、日本原美術館金澤毅副館長以及自海外歸國的藝術家蕭勤與莊喆。國際觀點的 加入,顯示出本館對於國際開放性的需求,與對於國際人脈的開拓與經營。同時,台灣當代藝術在地性與國際化的議題也浮出檯面。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對於創作材質分類的討論,已經意識到藝術家需要更寬廣的表現空間,展現更多元的創作形式。
  • 1988年,在歷兩屆辦理之後,「新展望」的內涵進行了更根本的變革,從這一屆起對於競賽作 品的創作媒材,不再設限,展覽名稱也由原來的「中華民國繪畫新展望」改為「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這番變革深刻影響了藝術創作的觀念,多媒體藝術創作的風氣大開,嶄新素材 的開發拓展了新的創作領域。本屆參展作品的創作媒材包括了金屬、玻璃、燒陶、木材、塑膠、現成物。
  • 1992年,「新展望」競賽展再一次經歷調整。首先是更名為「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充分展 現開展當代藝術路線的企圖心。另一項革新是,評選分兩階段進行:初審(國內審)與複審(國際 審)。此外,個別藝術家在提交競賽的作品之外,還必須提供舊作,如獲選參展,這些階段性的 代表舊作也一併展出。如此一來,一方面藉以分析藝術家創作之前後脈絡與其中心思想理念,另一方面,更彰顯當代藝術不同發展之可能性與豐富變貌。
  • 1994年5月,舉辦「1994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延續上一屆修正的路線,「初複審」兩階段 的評審機制仍保留。
  • 在1994年之後,「新展望」從原來被定義的「繪畫」範疇,逐漸轉移到當代藝術範疇,與「現代雕塑展」與「水墨創新展」合併,由「競賽展」過渡到強調理念深度的「主題策畫展」,為台 灣藝術展演內涵的深化,扮演關鍵性、指標性的角色。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新展望」特有前 瞻性與發展性,成為本館當代藝術脈絡發展重要的參考點。


新展望 台北現代雙年展

典藏展

  • 典藏,不僅是美術館發展的核心與重要文化資產,更是台灣藝術發展的珍貴軌跡。
  • 本館自開館以來,持續以台灣美術發展為經緯,典藏前輩藝術家作品,並積極透過本館策辦的 專題展覽,購藏探討當代議題的作品。輔以研究,關注不同世代藝術家的創作發展、並蒐購其優秀作品。
  • 近年開拓以具時間性的多媒體作品、行為藝術、以及計畫型作品為方向之收藏。期能與時俱進地回應台灣當代藝術發展,支持藝術家在創作上的耕耘,亦為公眾保存藝術資產。
  • 1986年以後,本館開始出現「館藏特展」。直至 1990 年代之後,「典藏研究特展」的名目突增。1995年更出現了比較有主題性的典藏展,從典藏品中已經可以歸納出「女性」、「攝 影」、「油畫」、「抽象」等分類。


典藏展

國際交流展

  • 展覽為美術館主要功能之一。本館依業務計劃籌辦特展及藝術交流展,包括:大規模系列展覽 或各類高水準之國際藝術介紹展覽,與國際美術博物館協會館際之交流展覽。不僅擴大國内觀眾之視野,並對外向國際推介我國美術家之作品,以增進國内外藝術工作者相互切磋研會,廣拓藝術家創作領域,對推展國内美術運動深具影響力,並促進國際文化美術交流,提昇美術館在國際間之地位,增進國人了解世界各國美術思潮,達到交流目的。
  • 1989年赴日展出的「台北訊息展」,為本館首度將台灣藝術輸出到國外進行交流,同時也是國內藝術家首次由官方美術機構推介到國外展出。
  • 1991年,台灣成立第一個海外文化中心-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肩負規劃、推展與執行台灣向 海外的綜合性藝文活動的任務。「紐文中心」與「巴文中心」自成立後,確為本館於北美和歐 陸推展的重要中介,除了將台灣藝術家推向國外展出,同時也扮演協助引介國際展的重要角色之一。
  • 接續「台北訊息展」,本館持續推介台灣當代藝術至國際藝壇,包含歷年來由文建會委辦委由本館策辦,乃至美國紐文中心及法國巴文中心的十多項展覽等,目的均在透過推介台灣當代藝術家,建立台灣藝術的國際共鳴與認同。


國際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