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06.06 - 1992.07.05
B01、B02、B03
台北畫派,踽踽走過飆揚躍動的八〇年代,跨入龐雜劇變的九〇年代,面對社會的多元、政治的解構、經濟的脫序、歷史的迷思、文化的擬仿、精神的偏執,雙肩載負著是何等狂然沉鬱的自許。帶點激越、帶點昂然、卻也免不了些許淒愴、些許渾茫,揮撒不掉的是心頭那份對土地、對生活、對民族、對歷史的牽扯羈絆,夜夜低徊的亦是縈縈於胸,來自生命、來自成長、來自尊嚴、來自反思的關懷詰問。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感受於斯、領略於斯,這塊土地給了我們生存的養分,成長的空間,創作的理由,與莫名的責任。有人說:「藝術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命運。」我們坦然接受,而且倔強地向前。
伴隨台灣的遞變,我們自詡生活在她起伏的脈動中,精確掌握她吞吐的氣息,審視台灣的性格,我們期待她成熟穩健的省思,自主桀驁的吟唱。
「台灣力量」,一股澎湃洶湧、浩然激昂的堅毅氣魄正充塞在你我的四週,它是生存的本能、羣體的結構、民族的個性、時空的壓迫、情感的歸宿與悲愴的結合,我們強烈感受到它,卻難以逼視交談,我們迫切攫取它,卻如影魅般流泄飄浮。我們能做的,只剩拾起作品,將一切的根源、情感、反省、曲折、觀懷、歸宿,投注其中,彰顯其中,這是生命的共振,也是力量的外延。我們一致認爲,探索台灣力量,必需先淸楚台灣現象,經由現象的演生,方能知到力量的存在點與可能性,從而推移展現、激湯昇華。
我們準備以人民的史觀,人本的思想,來詮釋台灣的變遷,呈現形成台灣的過程,透過回顧完成檢驗,透過檢驗肯定現在,透過現在塑造未來。當主位文化受到客位文化的衝擊所引發的重整反應。我們亦盼望對台灣現實生活的反省,以表現人文活動在時空傳遞中的自覺與再生。我們希望揭開政治背後較不爲人知的隱蔽運作,展現對集體意識的反判衝突。面對時代的演進,我們想晰粹出現階段台灣社會多元劇變的各種現象,進而提出反思、提昇、確認與再追求。
「台灣人」的構成,含括了所有舲此生活、成長的人們,基於人文的表徵、地理的位置、歷史的宿命、結構的錯雜,此一羣體壓抑、流放、飄浮,有強烈的憂患與危機意識,肇於求生存的本能,自我價値利益的鞏固,於是呈現了集體的防禦性,與草根的抗爭性。然而心靈的空虛與辨認的盲點,遇到世紀末價値系統的轉換,功能定位的解構,新的生命力必須整合、重組與灌注。
台灣力量,是這一切生命力的根源,它孤傲的存在,如宏鐘般迴盪,你我的自覺、自省,是啓動它唯一的法門。我們生在台灣,我們長在台灣,我們將用藝術的心眼,啓動這深沉昂揚的尊嚴,互古綿延的魂魄。何其關切?何其熱愛?顛仆吶喊,永不止息。(來源:展覽說明書)
蔡良飛、盧怡仲、倪再沁、吳天章、蔡志榮、陸先銘、潘麗紅、許淑鉚、連建興、李明道、楊仁明、李民中、周沛榕、周奇霖、林國武、陳俊明、連淑蕙、林金標、裴啟瑜、劉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