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10.10 - 1992.11.08
301
劉香蘭:她的作品內容包含了當前政治與社會處境,包含了文明與自然的對立關係,包含了遍在的不可預料的戰爭威脅與其他種類的危機,包含了人際《人種》間微妙的張力以及人與其無法逃避的命運的關係。處理了這麼多嚴重的問題,並不表示表現手法必然的太說教、太不生活化。她透過一些生活中常體驗的場景,加上相當中國式的寓意來表現,其中的各種關係還具有可代換的可能。她的作品常混著一些神秘玄想,使得要做一明確的詮釋與分類幾乎不可能。在作品中已具有相當強的語言架構時,這些暧昧性無疑是有益的。相反的上次的個展中沒有必要的架構、流動與渾沌變成沉重的負擔。
彭立勛:在藝專西晝組畢業後,彭立勛曾參加新展望展及美國文化中心聯展,赴法後並先後取得巴黎大學及瑟基學院造形與表現藝術碩士學位。在留法五年期間,他曾探索多種媒材的使用,在學習不同材質的應用,如油畫顏料之製作、彩繪玻璃與電腦繪圖等,使他對光線與空間層次相互之連接有更深入的體會,也因而導引他做繪晝時間性的硏究及探討;他在個人創作上畫幅也逐漸地拉長,以便於結合時間與空間之互動關係,並注意到晝面上虛與實的空間關係,以及透明、半透明等透光性材質的應用。例如他爲了使畫面上的線條同時具有累積性與緊張度,進而硏究歐洲傳統以降的臘筆製作方式,自製了直徑五公分的軟性臘筆兼具了油晝與臘筆的特性。事實上自文藝復興以來,許多著名晝家即不斷地硏究,自製適合自己創作的素材與工具。他也深信縱使是古老的素材,如果運思得當也能表達出新意,因而現代的晝者要對各種材質有著普遍的認知,而不應對素材抱持偏見。因此他也認爲現代藝術創作需要意念(idea ),原創性(originality ) 與知覺(consciousness ) 三者並重,要思考的問題除了理性與惑性之外,更涵蓋了科學及人文的範圍。(來源:展覽說明書)
劉香蘭、彭立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