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02.06 - 1993.03.07
206
管執中,一九三一年生於河南省一個傳統知識份子的舊式家庭,青少年時期,先在鄉塾習讀四書五經,同時兼習書畫詩文,後經中小學進入師範學校美術科接受繪畫專業教育。一九四九年,因內戰輟學流亡武漢,同年春天,隨孫立人將軍召訓的學生兵總隊來台。他雖然成長在一個較爲封閉的社會環境,但在學期間,仍從有關「五四運動」的一鱗半爪間,窺得一些自由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思想斷片。這對於管執中往後對藝術價値判斷,乃至待人處世的態度,都起了潛在的影響作用。
管執中在繪畫方面的創作歷程十分曲折,早年在戰亂流離中斷續接受素描及臨摹的基本技法訓練,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四年間,得有機緣師從李仲生先生研習西洋畫論,並從事素描、水彩及油畫方面的創作實踐。有反常理的是,一九六五年間,當他對繪畫藝術本義具有較深體認之後,反而丟下畫筆,投入文化新聞工作,寧爲鬆弛中的台灣現代繪畫運動扮演鼓手的角色。由於藝術創作風向緊隨社會價値觀念流轉,深感心餘力絀,這才再度拿起塵封了十三年的畫筆,投入水墨畫的實驗創作。論者將其作品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胸無成竹」、「筆在意先」的實驗創作期。他借鏡「行動繪畫」的創作觀念,以激情揮灑的「亂線」,探索動感的韻律之美;第二個階段:是要爲水墨畫探索新的空間意識。捨棄線條,運用水墨的塊面結構,力求以二度空間的觀念,把水墨畫推向某種更具繪畫性的藝術形式;第三個階段:也就是他這次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這個階段,是他近期所提「反智藝術觀」的實驗創作,他力求在作品內容和技法形式兩方面解脱知識上的羈絆,試圖以「意識流」的思維方式,透過線與面的交融,表現出一種時空交錯,亦幻亦眞,自由而又有些荒誕的圖象世界。至於在風格形式上是抽象?還是具象?他已全不在意,任何題材也限制不了他,他完全跟著感覺在畫面上海闊天空地遨遊。
總的來説,管執中對繪畫創作的基本態度是:「戳破知識障,表現眞性情」。對傳統中國畫的態度是:「惜古而不泥古,轉化而不因襲」。他的「反智藝術觀」,應是他這種「盡信書不如無書」藝術創作心境最深切的寫照。(來源:展覽說明書)
管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