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03.21 - 1993.05.23
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
楊善深一九一三年生於廣東省赤溪縣。二十一歲開始從事繪畫,一九三五年留學曰本,入京都堂本美術專科學校研習畫藝三年返國,即在香港舉行個展。一九四〇年代以來,因緣際會與徐悲鴻、高劍父等名家遊,也與嶺南派重要成員陳樹人、趙少昂、關山月等合組畫會、聯合展覽。此時楊善深已然是嶺南之一份子。
由於在曰習藝期間,深受曰人兼採東、西方繪畫之長的影響,返國後又因地緣與其師友的關係,與重視寫生的嶺南畫派淵源深厚,於是也以寫生之作最為精彩生動。楊善深雖然身為嶺南畫派的一員,但其作品仍然具有獨特風貌,不走「由巧至俗」或「神乎其技」的路線,而是在寫生之餘,兼融文人寫意技法,褪去注重形式的窠臼,將「心靈之聲」和盤托出。
楊善深作畫雖沿傳統的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另具創意。其花鳥作品的畫面景物雖很密實,但其佈白及空間卻能安排得舒緩暢達。在設色傅彩方面,則雖妍而不俗,去浮光而留沈著:善用淺絳朱紅與濃重丹青互作比對,並擅將藤黃石綠柔和調配,以色彩樸素有別於嶺南花鳥,冶豔甜媚。至於其素描基礎雄厚,筆墨技法純熟,是故能以顫筆、枯筆、禿筆、破筆等生動筆觸,順應物象勾勤出意趣高昂的佳作。尤其白描焦墨的花鳥寫生冊,除佈局筆勢細緻動人,起筆積墨處更在畫面上造成饒富韻味的裝飾效果,此種白描畫作,最能突顯楊氏的精巧的獨到筆墨工夫。其山水作品,大都以峽邊高原的蒼茫景致為題材;早期作品多以乾筆焦墨皴擦淺降山水,畫面氣氛較為枯淡,及至八◦年代,墨韻筆趣則較為潤澤,且明顯表現出近似於張大千濃麗潑灑的彩墨山水,掌握巧中藏拙、意興風發的不變原則。
書法多具漢碑意趣,並且特求奇詭放逸、蒼勁古拙,此恰可與其繪畫作品相互映照。本館此次所展出楊善深書畫作品共一百二十餘件,提供觀者欣賞嶺南派畫風演變的良機。也感謝多位收藏家熱心提供作品,使本展得以圓滿舉行完整的呈現。(來源:展覽說明書)
楊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