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1.13 - 1993.12.12
B01
這次展出,從題材來分有兩大階段:(一)有樹的空間、(二)生活起居的空間。從巴黎返國,李氏創作上並沒有選擇前衛觀念的路,相反的潛浸書法,1989年後甚至帶速寫本畫具到公園畫樹、畫空間,似乎是回到印象派時期風景寫生的老日子,退出了現代藝術的陣容,實際上是自從1973年跟隨李仲生老師學習現代畫開始,她便堅固其藝術創作需「原創」及忠實的原則,而近十年來在中國人生哲學方面的緣份接觸與體悟,使她更不視“流派”、“前衛”為何物,僅以為隨著自身的修、養、心、性的自然沉澱,不斷去反省、思考,然後以著書畫的緣份作一記錄,足是她該做的事。
總觀她這些年來不管在任何階段的作品中,擬似書法亦速寫的緣條都如代言者般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許作為一種不論是生命的精神的……等等“記錄”,它都是很恰當的痕跡及明證吧!
樹透過其身姿及蜿蜓的枝椏呈現出認真活著的生命力,更有著中國書法的線條美感;而在有樹的空間中遊走觀視似乎能無形中提出、滿足恨多問題,於是李氏毅然地投入這寫樹的階段。展出主要的第二階段則是這近一年老公黃步青不在國内,不能有人開車相伴到處寫生而大多留在家裡多看書、多寫書法,多冥想而引出了轉變的契機:從樹轉畫家裡的拉哩拉雜什物、空間。
也許是畫樹的這幾年裡,她體會出圖融、永恆的空間的觀念,在第二階段「生活起居的空間」裡:物與物各得其位,相容、和諧地並存,無所謂大、小,前、後、賓、主之分:她不喜西方對物象重視實體、光影的繪畫觀,東方視形式是一種經常改變與不斷湧現的過程,這種變動性透過由心、手而生的線,來生成物像的境,它常是種存在的暗示,但卻是種精神性的永恆。
這種中國人生哲學意識主導了李錦繡繪畫思考的方式,於是她有俯拾即是的、“自在觀”,樹已不再是唯一可以表達的對象;空間的營建也誇躍山水的藩籬,如在作品“散落的焦點”、“觸目所及”、“風雲際會”、“三過”等作品裡,除了讓人感受宋明的寫意及佈白外,也體味出她融合現代繪畫多重空間併貼組合的趣味;有著書法線質的樸素瀟洒,也有著速寫線條的自由流暢。
在創作中,李氏不排除產生自藝術家自身内在經驗,以及受東方外在文化薫陶下所擁有的差別性及共通性:然而在思辯的過程中,書一畫的關係一直是她棄而不捨,執著追求的大目標。中、西合壁的課題曾是「東方」,「五月」時代的熱中,之後就較沉寂,今天李氏從西方走向中國,默默耕耘著,也許我們對她可以有新的期待。(來源:展覽說明書)
李錦繡